儿科门诊爆满,这是怎么了?
出品 | 虎嗅医疗组
作者 | 陈广晶
编辑 | 王一鹏
头图 | 视觉中国
医院儿科进入高压状态。
“人太多,如果号比较靠后可能要等六七个小时。”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的儿科门诊工作人员告诉虎嗅。
11月份以来,随着呼吸道传染病的激增,北京多家增加了儿科晚间门诊,从晚上17点到第二天上午7点。在11月22日,这家医院的儿科晚间门诊从355号开始,也就是说,白天至少接诊了354个患儿,几乎是以往同期的三倍左右。
此前两周,儿科门诊被挤爆、动辄排到上千号、医护被累到晕倒的新闻越来越多。这也让很多家长非常焦虑。
“儿科的业务量爆满,因为近期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非常严重,我们以前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有季节性的,突然间发现季节性好像没有了。”段涛在11月7日,赛诺菲在进博会上组织的现场交流活动中公开表示。
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11月13日至19日这一周,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超过3.7万例,环比上一周增长了152%。
在今年流行的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中,除了耳熟能详的甲流、乙流、新冠之外,“支原体”是年度新星,腺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,以及混合感染等都是后起之秀。较早“成名”的支原体,因为病情严重、治疗复杂、反复发作,最令家长们忧心。治疗药物阿奇霉素原研药,在电商平台卖到脱销,已经成了囤药界新宠。
一旦孩子发烧,家长们也会有一连串的担忧,孩子是不是感染了支原体?今年呼吸道疾病发病为什么这么多?在医院爆满的情况下,如果家里有孩子得病应该怎么办?这样的情况到底要持续多久?
是支原体惹的祸吗?
从疾控、医院数据情况看,今年秋冬季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历年,且情况更加复杂。
不过,网络上广泛传播:这是支原体感染大流行,但学术界和临床医生颇有争议。
最早有医生在社交媒体宣称“支原体感染流行”,药品缺货可以追溯到7月初。河南、江苏等地的医生已经开始科普支原体,并提出“支原体大年”的说法。国庆节之后,一篇媒体报道更是将“支原体”推上了热搜。
这一说法受到了学者的质疑。医学博士、旅美执业医师李长青在科学家主办的微信公众号“返朴”上撰文指出,所谓支原体大爆发很可能只是假象。
来自: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(《微生物学前沿》)
支原体既不属于病毒也不是细菌,是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微生物,肺炎支原体是主要的致病分支。
根据这篇文章,支原体的复制速度远远低于呼吸道细菌和病毒——普通细菌传代一般是10到20分钟,支原体需要6个小时。而且支原体感染后潜伏期可以长达3周,传播速度远低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。甚至不是国内法定需要报告的传染病。
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,支原体在其他国家都没有报告,“就如同不存在一样”。
同时,因为支原体特殊的结构,李长青在上述文章中指出,支原体感染的血清抗体检测假阳性和假阴性都比较高,有局部调查显示,都在40%以上。而验血又是国内常用的检测手段,因此也很容易出现结果准确的情况。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是鼻拭子核酸检测的方法,这也是作者推荐国内医院使用的。
11月前两周的检测报告似乎也在证明科学家们的质疑。比如: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在11月13日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称,其所在医院近期支原体在成年人中的感染检出率(已检测或筛查人群/样本中,确实存在某病原体的比例)为5.59%。
不过现实情况更加复杂。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公布的,其所在医院接诊患者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核酸检测结果显示:肺炎支原体占比最大为34.33%;其次是甲流为12.17%,再次是乙流5.79%,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的占比也都超过了2%。
在童朝晖前述公布的数据中,该院支原体的检出率在儿童中是40.34%。
也有专家认为,今年支原体流行情况,符合周期性传播规律。作为一种传播非常慢的疾病,支原体并不是法定需要报告的传染病,原本每3到5年也都会有一次高峰。
从临床情况看,支原体也只是一方面,有临床专家向虎嗅透露,目前病例中混合感染比较多,还有甲流及新冠阳性等。
同时,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支原体流行势头已经在下降了。
按照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、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接受新京报等媒体采访所说,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的强度已经下降到了传染病第四位,前三位是流感、腺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。其中,流感的高峰预计将早于以往,新冠病毒(主要是XBB变异毒株)保持较低流行水平。
结合疾控数据,以及儿科爆满的现状,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,流感正在成为主流。
北京市39家哨点医院的病原学监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——门诊流感样病例中,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已经上升到了40.75%。
孩子们到底怎么了?
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近期一直处于“发烧-休假-退烧-上学-又发烧”的循环中,难道是小学生,乃至所有人的身体素质更差了?
事实上,类似今年这种发病人数快速激增、多种病毒混合流行的情况以前很少出现。按照病原体流行的一般规律,都是有一种病原体占据主导位置,会压制住其他病原体流行。比如:新冠流行期间,流感等病原体都受到了抑制。
常荣山告诉虎嗅,今年的情况主要与“免疫落差”有关。
免疫落差,指的是长期低接触某种特定病原体而导致的保护性免疫力不足,这使得更大比例的人口易感染该疾病。
根据这一原理,病原体会倾向于进入有免疫空白的国家或地区、人群。过去三年,很多新出生的儿童较少接触到呼吸道病原体,没有形成针对特定病原体(如:肺炎支原体、流感、副流感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等)的免疫力,是免疫空白人群,对这些病原体完全没有招架能力。
其中,很多疾病的流行规律甚至出现了改变,比如:呼吸道合胞病毒,本来几乎所有的2岁以内婴幼儿都会感染,因为疫情延迟,最新研究发现,4岁到5岁儿童群体反而是感染人数最多的群体;疾病发生也不再呈现季节性特征。
再以支原体为例,该病原体一般也是地区周期性流行,本次高峰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了。新冠疫情的暴发,打断了其流行趋势。
至于新冠病毒感染在今年儿科门诊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的问题,常荣山认为,新冠病毒感染确实导致了人体免疫力降低。
他告诉虎嗅,人体的免疫细胞有T淋巴细胞、B淋巴细胞、NK细胞,以及巨噬细胞、粒细胞等。其中T细胞又分为CD3+T细胞、CD4+T细胞和CD8+T细胞三种。
CD4+T细胞的功能主要是保护机体避免感染的,其数值高低也代表了人体免疫力的强弱;CD8+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,特异性地识别、杀灭某些病毒和肿瘤细胞,CD8+细胞增多提示某些疾病发生。
大量病毒入侵会严重破坏CD4+T细胞。比如:HIV(艾滋病病毒)就是进入CD4+T细胞并将其摧毁,导致CD4+T细胞水平降到极低的水平,进而发病。这个过程中,CD8+会产生细胞毒性杀死入侵病原体,CD8+T细胞在整体淋巴细胞中占比的减小,也被认为是淋巴细胞减少,如果淋巴细胞变化太快,意味着治疗效果会比较差。
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CD4+T细胞下降,其破坏力甚至比HIV更大,仅仅5周就可以将CD4+T细胞的数值降到非常低的水平。不过,与HIV不同,新冠病毒造成的影响会在2到6个月后部分或完全恢复,轻症患者可以在10个月左右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。
这些都属于疫情后的“连锁反应”。据常荣山预测,这种情况至少会延续到2024年1月份。
但是,常荣山也表示,目前还缺乏确凿证据,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力降低,与当下的多重呼吸道病原体轮番上阵同时来袭有必然联系。
来自:视觉中国
真生病了怎么办?
如果孩子真的生病了,家长首先不要急于使用头孢、阿奇霉素或者奥司他韦等药物。
从症状上说,流感、新冠病毒、支原体、腺病毒等都是类似的,通常会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流涕等症状,但是其治疗确实天差地别。
以支原体为例,前述提到,它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,常见的抗菌药头孢,对其无效;抗病毒药物,如奥司他韦等,对它也无效。
临床上对于儿童感染支原体,推荐使用的是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药,代表性的产品就是阿奇霉素;成年患者可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(如:左氧氟沙星、莫西沙星)、四环素类药物(如:多西环素、米诺环素)。
即便同为病毒引起的疾病,流感和新冠的治疗也大不相同。
流感病毒上有两个糖蛋白突起,也就是HA血凝、NA神经氨酰酶,二者的变化也就将流感病毒分为了不同的亚型,有甲流、乙流、丙流之分。治疗甲流的特效药正是通过降低NA的活性来起到抗病毒作用的。在新冠病毒上并没有NA,因此奥司他韦对新冠病毒束手无措。
而腺病毒,作为一种常见的,可以通过呼吸道、泌尿系统、胃肠道等感染的病毒,是一种双链DNA病毒,并没有能快速治疗的特效药;导致住院比例最高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则根本没有治疗药物,甚至还没有疫苗。
也就是说,如果被腺病毒或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了,无论是按照普通感冒治疗还是支原体感染、流感、新冠病毒阳性治疗,都是没有意义的。
而且滥用药很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。童朝晖也曾公开提醒大众,得了呼吸道疾病,要尽快通过抗原以及核酸检测来明确病原,不要滥用药。
常荣山指出,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诊断,根据诊断结果对症下药。这对常年用药不尽规范的中国医院,特别是基层医院是一种挑战。因为阿奇霉素等药物存在耐药问题,儿童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,需要多次调整方案给药。如果为了求快,加上大剂量的激素,可能会快速改善症状,但是很容易复发。
他进一步向虎嗅表示,如果今年的支原体病例数真的达到历史最高,那也更有可能是与近年来抗生素大量用于肺炎治疗有关。
以肺炎支原体为例,2019年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的占到了76%,现在临床一确诊是肺炎支原体感染,就立即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;研究发现,最初感染MSMP(大环内酯类敏感的肺炎支原体)的患者在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期间会出现MRMP(多耐药)菌株。
事实上,这些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,都是自限性疾病。也就是说,即便不治疗大多数也会好起来。根据前述临床专家所说,孩子发热持续38.5℃以上,精神弱,进食差或烦躁不安,惊厥等才需要立即去医院。
也曾有儿科药师告诉虎嗅,家长如果预判到孩子可能出现高烧、惊厥,也可以提前物理降温或喂退烧药。
结合各种病原体的特点和今年呼吸道疾病流行的特点,前述疾控领域专家指出,还是应该理性看病。一方面,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,另一方面到病原体较多、人群密集的地方,也容易形成交叉感染,更加不利于健康。
“很多患者是支原体合并甲流。刚开始可能只有一种感染,在医院或学校幼儿园又交叉感染了。”有临床专家告诉虎嗅。
来自:国家流感中心
从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看,今年北方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报告总数明显高于历年同期,且迅速升高的拐点较去年同期至少提前了4周。南方的情况较好,也大幅超过了去年同期。
这些意味着,相比支原体,接下来,迎接提早到来的流感高峰,才是一场硬仗。疾控领域专家提醒,给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接种疫苗,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勤通风等抗疫手段,还都是有力的武器。
对此,常荣山也向虎嗅强调,实际上,只要流感(甲流、乙流)开始流行,新冠就难以形成规模性的流行,因为这几种RNA病毒争夺的是人体内同样的生态位。
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看,在我国,当下的甲流、乙流、副流感病毒占据了优势,流行谱在不同地区还稍有不同。最近,是南方的流感流行强度大于北方,北方在逐渐走强中,当下全国的流行强度大于北半球平均水平,预计在未来两个月内,流感会压制新冠再出现大流行。
他认为,这个冬季,我国流感疫情不排除是最强的区域性季节性流感,现在最应该大力接种流感疫苗,时间上还来得及,以防一年前的覆辙。
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tougao@huxiu.com
End
点击预约虎嗅F&M创新节精彩小会直播——消费专场